close


新民周刊第14期封面
  誰是屏奴?
  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屏”的!
  從手機、PAD、閱讀器到電腦,從電視小熒屏、電影大銀幕,到戶外巨大的LED廣告顯示屏,從碗里的叉子、新型智能腕表到各種穿戴在身上的智能設備;從公交到地鐵,從商場到學校,滿眼的屏幕都在宣告:你躲不過,抗拒不了!
  屏的技術把世界變平了,每個人都可能變成世界的中心;屏的技術把人心阻隔了,每個人都可能變成電子的奴隸,在沒有手機或網絡的環境中,即便與眾人相聚,也依然擺脫不了“失聯”的恐懼……
  偉大教主喬布斯憑藉那咬了一口更具誘惑的蘋果商標,成就手機“魔鏡”散髮出的智能魔力。時至今日,我們反思那蘋果是否真的有毒?人人手持一方小小屏幕,對面不相望,刷屏通信息,不知是喜,還是悲?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有一天,屏幕們真的擁有了自己的思想,它會“叛變”嗎?
  技術極客樂觀地認為新技術將會使人們的大腦像計算機一樣,能夠勝任多任務處理方式,將“碎片化”變成一種常態。藝術家悲觀地表示,智能“屏”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人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將被屏幕操控,成為徹頭徹尾的“屏奴”。
  樂觀也罷,悲觀也罷,在通往奴役的路上,我們痛並快樂著。即使我們用“魔鏡”實現了游戲、娛樂、社交、出行、健康監測的全面數字化,暫時擺脫了無聊空虛和寂寞,但當人性裸露、孤獨來襲時,最可靠的還是那個帶著體溫的肩膀。(陳 冰)
  世界是屏的?
  無論技術發展得多快,一定要在人的本能與技術之間築起一道樊籬;否則,必然帶來無窮後患和本性的迷失。
  記者|王 煜
  50年前,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他認為,一種新媒介的出現總是意味著人的能力獲得一次新的延伸。在書中,他還提出了著名的“地球村”概念。
  大概20年前,尼葛洛龐帝在他的《數字化生存》中描述了未來的生活方式:比特重建世界、媒介再革命、虛擬現實。
  約10年前,托馬斯·弗里德曼寫作《世界是平的》,認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國間的隔閡將被碾平。
  今天,移動互聯和智能設備的飛速發展,正將前人的種種預言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屏”的!
  無處不在的屏,進化輪迴?
  屏真的很多。曾幾何時,我們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屏只有電視、電腦和電影。而今天,隨著移動互聯和智能設備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屏”不僅已隨處可見,而且幾乎和我們的一舉一動息息相關。
  手機這塊屏無疑搶占了人們日常生活“第一屏”的位置,與之緊密相關的是電腦、電視、平板。早上起來在家裡一邊聽著平板播放自己喜愛的音樂,一邊吃好早飯;出門上班,地鐵和公交里,音樂列表在手機里繼續播放;到了工作地點,上班的間隙,電腦里依然可以跟上自己播放的曲目和進度。下班前5分鐘用單位的電腦找到一部精彩大片的視頻,又可以推送一下,輕鬆地一路從手機看到平板,還能投影到家裡的大屏電視上盡情觀賞。不同場合需要不同的屏,內容在多屏間的無縫共享和互動已經成為必備的生活方式。
  屏可以很小。智能手錶、智能手環這些可穿戴設備上的小小屏幕,承載著人類瞭解和改造自己身體的宏大夢想。而谷歌眼鏡這樣的產品,已經把視網膜這塊神奇的“屏幕”作為自己的灘頭陣地,將來真正是只要腦子想一想、眼珠轉一轉、手指抬一抬,作為控制中心的屏幕就會隨時“無中生有”地出現在人們身邊,各類信息任你處理,每個人都成了現在電影里描述的“超級黑客”。
  屏可以很大。不用羡慕影院的iMax或者4D、5D,有了智能家居系統,通過手機、平板等小屏的觸發,立方體房間的六個面可以同時成為你的屏幕,並且按照當時的季節、天氣、氣溫、時間,結合用戶設定的情景,自動調節屋內的光線、溫度、濕度、風力大小、色調、背景音樂等等元素。全息投影更是把身邊的無限空間都當作屏幕,誰說鄧麗君只能和周傑倫“同台”?誰說只有MJ能開虛擬演唱會?人人都有屏,人人都能讓自己心儀的人出現在身邊的“大屏幕”上,讓都教授來回穿梭時空、時刻陪伴左右似乎也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
  紙張可謂是人類最早面對的一張“屏”。但屏幕的進化直接導致了紙張的沒落,各種電子閱讀器、App或者統而言之“新媒體”,已經取代紙媒,成為信息傳播的第一載體。紙質閱讀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稀缺的生活方式,而非獲取信息的必經之途。歐美的某些讀書組織為了提倡人們回歸紙質閱讀,還想出了讓性感美女陪讀作秀,在賺足眼球的同時可謂煞費苦心。
  但實際上,許多主打閱讀和寫作的電子屏的發展方向,都在向紙張固有的一些便利的特點靠攏。Kindle等電子閱讀器採用的E-ink技術,幾乎完美地模擬了紙質書的舒適閱讀體驗,看久了也不晃眼;某廠商近期宣佈即將在5月上市的電子紙,可以配合專用筆流暢地還原書寫的感覺,總重量不超過60克;某些手機採用的曲面屏幕、柔性屏幕開始恢復紙張的材質特點,如此看來,完全可反覆摺疊的“紙屏”離商業生產也不會太遠。屏的發展在經歷輪迴。
  這些也是“屏”的,全面占領
  上面說的“屏”是自然而然的:它們賴以存在的核心元素就是屏。還有不少東西,原來可能和屏搭不上什麼聯繫,甚至現在也根本看不到屏幕的存在,但它們依然包含了所有屏幕發展的共同方向:互聯、智能;它們功能的實現都要依靠智能屏幕終端的顯示。它們,也是“屏”的。
  蘋果公司的CarPlay項目曾被認為要為汽車打造一套專屬的智能操作系統,後來證明只是iPhone在車載系統上的延伸。當然,安卓手機也具有類似的功能。通過軟硬件的配合,智能手機內的App投射到汽車的屏幕上,就能讓獨立的GPS導航儀、行車記錄儀、車載電話等系統下崗了。
  說到智能汽車就不能不提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這輛智能汽車已經無故障運行了數十萬公里。在今年的TED會議上,Bran Ferren發表演講稱,能讓無人駕駛汽車成功的的五個“超級元素”都已經具備了:超級雲計算中心、超敏感應器、實時高速無線通訊、汽車的電力控制和發動、製造能力。因而他認為這項技術不久將投入實用、改變歷史。無人駕駛汽車通過感應器與中控的雲端數據溝通,隨時瞭解路況,並接收其他汽車的行駛數據,選擇最佳的行進路線;因為感應器的存在,也不會發生碰撞等交通事故;整個系統里的交通信號燈因時因勢而變,更靈活地管控交通。在汽車保有量較高的大都市裡,智能汽車有望極大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
  汽車畢竟本身已經在中控等系統運用了部分電子智能技術,而你能想象吃飯用的餐具也能“屏”一下嗎?已經上市銷售的一款智能叉子內置了傳感器,能夠記錄你吃了多少口,甚至還能記錄將食物從盤子里送到口中花了多少時間。這些都通過藍牙傳輸到App里顯示和記錄下來。發明者認為,東西吃得太快會導致發胖;因此,如果你吃得太快,叉子會振動動,提醒你放慢速度。
  好吧,水杯也能智能。一款叫Cuptime的水杯能精確地記錄你的每一次飲水及飲水量,配合水平衡算法,將在最適合的時間提醒你該喝水了。目前該項目已經在眾籌網站“點名時間”上成功募集到了130多萬元人民幣的資金。
  看到這裡,於是“智能文胸”也見怪不怪了,何況還有總喜歡發明奇異物品的日本公司參與。該國某高端內衣品牌研發出一款“真愛文胸”,據稱這款智能產品的特點是在文胸上附有傳感器,當穿戴者遇到“真愛”,心律、呼吸和血壓上升到一定指標時,文胸會自動解開。另外,也還有類似的“真愛睡衣”、“真愛內褲”……
  日本人並不寂寞。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參與研製的“減肥文胸”,通過傳感器收集皮膚和心髒的數據,並傳輸給智能手機進行分析,從而提醒佩戴者何時可能會產生“情緒化進食”的衝動,並提出建議,來幫助她們防止暴飲暴食。美國某公司的乳腺癌檢測智能文胸看上去似乎是最靠譜的,據稱,利用該智能文胸對650名婦女所作的檢測中,對於可疑腫塊的檢測準確率高達92%,這甚至超過了乳房X光檢查的70%準確率,且在成本上也更具優勢。
  如果說這些智能吃喝產品還處在試驗階段,那麼接下來這位實在是個厲害的主兒。她每天讓成千上萬的人觀看自己吃飯賺錢!
  Park Seo-yeon在餐桌上擺好韃靼牛肉(yukhoe)、泡菜砂鍋和米飯,隨後打開電腦調好攝像頭,在成千上萬粉絲的觀看下開始吃飯,並與粉絲在網上聊天。這是韓國最新的流行時尚,即看別人吃飯(gastronomic voyeurism)。
  這一時尚不僅可讓成千上萬的在線食客獲得數額驚人的收入,同時還在韓國營造了社區歸屬感。Park Seo-yeon以“TheDiva”聞名,她每天在首爾郊區的公寓進行長達3小時的吃飯直播。播放過程中,觀眾送給她每個價值100韓元(9美分)的虛擬氣球,這令其平均每月收入可達9400美元左右。現年34歲的ParkSeo-yeon稱,她直播一次賺得最多時是110萬韓元(1000美元)。
  生活因屏而變,是福是禍?
  世界是屏的,因而世界更是平的。屏的技術把世界變平了,每個人都可能變成世界的中心,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輻射他人,但這個“世界”,是為你而私人定製的:你接收到的信息是自己想看到的,或者是由大數據後臺根據你的偏好推薦的;你所傳播出去的一切也都只被設定的特定群體接收,他們圍繞你設定的主題和你互動;現實世界中,各種智能設備會領會你的意圖、執行你的指令,幫助管理好你的一切。
  但屏的世界帶來一個問題:碎片化。註意力分散的生活方式導致人和屏要不停地接觸,否則就可能因為獲取不到信息而感到焦慮不安。最典型的就是“手機依賴症”、“Wifi依賴症”,當這類人的手機沒電或者進入到沒有網絡的環境,他們幾乎就和“失聯”一樣恐懼。有人還為此發明瞭專門的術語“FOMO”(Fear of Missing Out);相對地,能有節制地接觸屏幕,享受線下生活,則被稱為“JOMO”(Joy of Missing Out)。
  尼克·比爾頓,《紐約時報》研究與發展實驗室編輯,在傳統媒體工作卻是屏幕的“狂熱信徒”。針對FOMO,他認真地去求證了大腦神經網絡方面的研究,最後得出結論:大腦的學習能力很強,通過訓練可以令其與技術一同“進化”。他認為,將來人們都不得不訓練自己的大腦適應多重任務,學習計算機的多任務處理方式,因為技術一定會將“碎片化”變成一種常態,就好像大數據在網絡中的分佈狀態一樣。FOMO與JOMO,在他看來都是正常的。
  發展技術,讓作為媒介的屏更加先進,從而增強人本身的能力,這正符合著名的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提出的理論:“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以智能手機為例,集成的眾多傳感器其實已經讓它擁有了接近人類的部分感官和功能:攝像頭是眼睛,麥克風是耳朵,喇叭是嘴巴,觸屏、指紋識別、心律感應等是皮膚,處理器以及雲計算能力是大腦……手機的感知能力好像已經是無所不包,難怪“幽靈雷達”讓人半信半疑;某搜索巨頭號稱對手機吹一口氣就能檢測出人體的詳細健康狀況,就讓人幾乎沒註意到這條消息的發佈日期是4月1日。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有一天,屏幕們真的擁有了自己的思想,它會“叛變”嗎?
  技術的支持方提出:早在1996年,尼葛洛龐帝的經典著作《數字化生存》中就描述了這樣的生活方式:比特重建世界、媒介再革命、虛擬現實等。他對由技術創造的新世界持樂觀態度。現在已經快過去20年了,書中的許多預言已經實現。每當新技術出現時,公眾和媒體上都會出現針對其弊端的批判,就在最近幾年,還能看到“何棄療”的電擊療法治網癮的新聞。把新事物看作洪水猛獸,最後只能被這股浪潮裹挾,“死在沙灘上”。
  這些說法當然有道理。不過,反對方的想法也不容忽視。有人建議,無論技術發展得多快,一定要在人的本能與技術之間築起一道樊籬;否則,必然帶來無窮後患和本性的迷失。一個例子是安全上的擔憂。例如,汽車如果全盤智能化、依賴雲計算,萬一中控系統或者雲網絡被攻破,一部高速飛馳的汽車就能輕易成為“奪命於千里之外”的殺人機器。另外,像前面提到的智能文胸、智能睡衣,聽上去很好玩;但是仔細想想,如果連真愛這樣的東西都要靠屏幕來確認,那豈不是人性的極大悲哀?
  屏奴一代
  每每瞧見那些過於虛無的概念產品,我不免聯想到英劇《黑鏡子》里諷刺高科技的橋段——即使我們用虛擬屏實現了游戲、聊天、視頻、人工智能對話等等,暫時擺脫了無聊和空虛,但當人心人性裸露,人類還是會悲傷啜泣。
  記者|應 琛
  網上有個段子,對於現代人上床睡覺的定義:從電腦變成手機。
  我暗自對號入座,發現自己真是這樣。好不容易合上了電腦,結束了一天的學習和工作,伸個懶腰爬上溫暖的床,卻又拿出手機,把朋友圈或是微博消息挨個兒刷一遍。鐘錶滴滴答答地轉動著,一晃已是第二天。
  手機、電腦、電視、平板、照相機……除了睡覺、吃飯、上廁所,現代人幾乎無時無刻不面對著屏幕。哦不,有些人吃飯和上廁所也不例外。
  在德國召開的一場數碼科技會議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共有18.3億部智能手機,每位手機用戶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機。換言之,除了休息時間外,每人平均每6分鐘查看一次手機。你“達標”了嗎?你能忍住多久不看手機?你能想象手機不在身邊的日子嗎?生活仿佛就是從一個屏幕切換到另一個屏幕,周而複始但仍樂此不疲。從公交到地鐵,從商場到學校,滿眼的屏幕都在宣告:現代人已經淪為了“屏幕之奴”!
  伴孩子成長
  作為自製力有待提高的一員,我似乎從小就被各種亮光的屏幕吸引著。
  一項調查顯示,4歲至6歲的城市兒童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而將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動終端上網。人類對屏幕的依賴已經出現了低齡化現象,難怪專家們擔心:現在的孩子會成為不折不扣的“屏幕一代”。
  小時候除了學習和玩,最大的消遣方式莫過於看電視。無奈爸媽管得嚴,遙控器還沒抱熱,就被“勒令”看書去。懷著越得不到就越想得到的心情,相信大多數人童年都會幹這樣的事情——偷看電視。
  隨著爸媽車子發動機的聲音逐漸遠去,我便開始了行動。先是默默記下遙控器擺放的位置,然後記下打開電視後的頻道,最後,就是讓人激動的看電視環節了。不過看電視的時候也不能掉以輕心,必須隨時留意門外的風吹草動,以防“敵軍”隨時圍剿。一旦聽到了門外有一絲動靜,我便立刻調好頻道關閉電視,然後火速將遙控器放置原位。當發現是虛驚一場時,總會暗自竊喜,然後重覆之前的動作。
  多年後在網上發現一個有趣的帖子,都是網友們小時候偷看電視時給電視降溫的奇招,鑽研程度都趕上物理學家了。回想當年,我竟然用扇子給電視機降溫,現在想來,真是哭笑不得。
  那時還有我們這一代人記憶中不可被取代的任天堂和小霸王,每回和小伙伴們在一起屁股一坐就盯著屏幕幾個小時,中間廁所都不帶上的,先把魂鬥羅超級瑪麗通關一遍再說。
  再大一點出現了“電子寵物”,這玩意風靡的時候每個小學生脖子上掛的都不是鑰匙,而是小小的黑白方屏,課間休息的首要任務就是給它們“喂食”、“喝水”、“安排鍛煉”。其實就幾個簡單的按鍵,但正是這樣一塊小小的屏幕讓稚嫩的心靈初嘗照顧“他人”的喜悅和滿足。
  後來有了PSP、PS2這些先進的掌上屏,功能也超越了游戲機的範疇。再後來電腦走入家庭,曾幾何時一度以為這一定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
  多年來,放學後看電視、玩游戲的時間就這樣被玩電腦無情地占去。清楚地記得讀五年級時有天放學後跑到同學家裡玩電腦游戲,正盡興時他爸爸突然回來了,我同學慌亂之中直接拔掉了電源,結果他爸走到房裡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放在機箱上……
  上中學後終於有了人生的第一部手機,發短信變成了所有交流方式中最盛行的一招,也慢慢在公交上練就了一隻手握拉環一隻手飛快打字的本領。
  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催生了學生群體中“低頭族”的涌現。大學那會兒除了“抬頭PPT”,就是“低頭玩手機”。平板電腦出現前,一些人期末複習時甚至把電腦抱進教室一頁一頁地翻講義。不過,更牛氣的人從來都不怎麼聽課,他們總是於某個角落沉浸在Kindle的小說世界里。
  可怕的習慣
  有了大屏手機和平板,父母再也不用擔心我回家和他們搶電視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卻各自看各自手中的屏幕。電視機里的演員們再怎樣聲嘶力竭,我們都漠不關心,大家都低頭默默刷屏。
  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一段時間,直到某一天,老爸去看眼科醫生,在被告知用眼過度後,集體窩沙發的情況才有所好轉。
  但現在,爸媽他們現在從網上看到了什麼重要新聞或搞笑段子有時都懶得張口說,直接一個鏈接發到我的微信里——於是多年來隔段時間給家裡打個電話的習慣也就自然而然地演變為微信里一條條來往的語音消息。
  要知道,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徹底改掉。
  記得有年夏天,打包行李去希腊旅游,住在一個公共露營的營地里,每次吃飯都和朋友一起去營地的餐廳就餐。餐廳的WiFi信號較好,於是我們一行人每次吃完飯總會坐著蹭會兒網再離開,大家舉著手機或iPad,默不作聲地刷著網頁,偶爾交流幾聲,但大部分時候都只是盯著大大小小的屏幕。
  後來,幾個露營的團隊聚會,一個意大利人突然跟我說:每次在餐廳看到你們,總是拿著手機或iPad。當時的我感覺像是做錯事被髮現的小孩,有些尷尬,不知怎麼跟她解釋。而後來在與希腊本地人交流的過程中也發現,當地人都不太在乎是否使用智能手機,因為對他們來說,夏天的模式應該是:白天在海水裡游泳,晚上和好友聚會。手機對他們來說不過是通訊工具而已。
  而我們早就已經深陷各種大大小小的電子產品不能自拔,如果讓我離開手機,離開電腦,我一定會像失去了空氣般無法自由呼吸。雖然我不想承認,但事實卻是:我作為一個獨立思考的現代人,居然已經淪為了屏幕的奴隸。
  少點又怎樣?
  如今要問人們打發時間的首選,肯定是玩手機呀!看到美景怎麼辦?掏手機拍照啊!可是,你的眼睛去哪兒了?你的腦子去哪兒了?你的心去哪兒了?
  大大小小的屏幕早已超越各自單純的游戲、通信、閱讀功能,承擔起個人社交、娛樂影音和獲取資訊的全能利器。
  誰都不能否認這些產品方便了人類的溝通交流,但它們是否也在阻隔人們之間的真情實感?其實這事兒見仁見智,關鍵看你火候拿捏得如何。
  拿手機來說,不熟的人面前拿起手機左瞧瞧又看看,裝得好可以巧妙化解尷尬;但在熟人面前頻繁查看、明顯分神恐怕就不會那麼招人待見。
  有人諷刺地說,現在的年輕人聚會就是換個地方玩兒手機;“零零後”排排坐就是平板聯機打游戲……難怪網上有帖子出招:聚會前要統一沒收手機。我看這辦法挺好,不是很久沒見面了麽,好不容易當面聊聊,時間多寶貴,手機趕緊扔一邊兒去!
  而最近有媒體報道,一高校為了防止學生上課頻繁“低頭”,在每個教室的第一排座位都掛上了專門用來放手機的口袋,每個學生落座前都要乖乖地把手機放進標有自己姓名和學號的格子里。
  養成“屏幕依賴”可不是件好事,坐久了容易長胖和近視,還有頸椎腰椎出問題的危險,而且對人們心理層面的影響更是不可小覷。研究表明,長時間面對電視、電腦或手機屏幕可能會造成人們實際交往能力、社交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下降,加上接觸到的信息大都以碎片化、快餐化的方式所呈現,這樣一來對思考和判斷能力也是一種極大的衝擊。
  今年兩會上某媒體記者戴上了“高大上”的谷歌眼鏡,成為新媒體時代引領全能型記者的風向標。放眼世界體壇,網球運動員德約科維奇也在個人社交網絡上推廣這種眼鏡,試圖將科技與運動完美結合。
  但每每瞧見那些過於虛無的概念產品,我不免聯想到英劇《黑鏡子》里諷刺高科技的橋段——即使我們用虛擬屏實現了游戲、聊天、視頻、人工智能對話等等,暫時擺脫了無聊和空虛,但當人心人性裸露,人類還是會悲傷啜泣。
  為什麼不能少看一點屏幕?回憶童年與小伙伴在外撒野打鬧,我們擁有更多“真正的快樂”,整天刷手機、玩平板、打游戲難道就代表了時代的進步和現代人的思想和生活?如果可以,拿出你每天看屏幕時間的十分之一和周圍實實在在的親朋好友面對面交流一會兒唄,屏幕之外的世界同樣精彩啊。(實習生堯遙、葛妍對本文亦有幫助)
上一頁12下一頁
(編輯:SN08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x28hxyyr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